高中历史中国通史复习要点
>首页 -> 社会专题 -> 历史天空 [ 录入者:佚名 | 时间:2020-02-10 | 作者:历史乐趣坛 | 来源:微信 | 浏览:655次 ] 改变字体:【

一、原始社会

1.时间:从神话传说时代——夏建立之前

2.农业:(1)农作物:北粟南稻

(2)生产工具: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3.畜牧业:家畜饲养猪、牛、鸡等。

4.手工业:养蚕缫(sāo)丝。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和商朝的政治

(1)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2)商朝:具有浓郁的神权色彩的王朝

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时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

(2)分封制:

A 分封制的内容:土地、人口

B 分封的对象:王室宗亲、功臣、姻亲、先代旧贵

C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D 分封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A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

D 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维护宗法制度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A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材料是木、石、骨制,耒(lěi)、耜(sì)等。

B 土地制度:井田制。(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2)手工业:

A 青铜制造:

B 丝织业:

C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由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多是军用品和奢侈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3)商业:

A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B 周朝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秦朝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中国家。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纷争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2.千古一帝——秦始皇

(1)主要功绩

A.兼并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政治制度创新: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推行县制,颁行法律。

C.经济文化措施:土地私有合法化(按亩纳税),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D.开疆拓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建灵渠,设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2)秦末暴政:修筑长城、骊山陵墓、阿房宫,沉重的赋税徭役;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3)评价

A 积极: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局面,开创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其最大历史贡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B 消极: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二世而亡。

总体评价: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三)思想文化: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

二、两汉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继承发展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经济发展;两汉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2.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枢机构的变化:建立中朝。(中朝官:级别低、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经济

1.农业

A 生产工具:犁壁,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B 水利工程:漕渠、白渠等。

2.手工业

A 冶铁业:东汉

B 丝织业:有“丝国”之称。

C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A 开通丝绸之路。(陆路和海路)

B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盐铁等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三)思想文化

1.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A 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A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代表作:《春秋繁露》

B 主张:

①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强化皇权。同时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③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C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科技与文化

(1)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

(2)数学: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医学:

A 《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B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望闻问切四诊法。

隋唐时期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相对较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兴旺,出现了国际性大都会;经济重心在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3)对外关系方面: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隋唐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隋唐制度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A 内容: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B 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A 唐太宗:在反隋和统一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加号“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B主要业绩: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C 贞观之治的内容

① 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政治。

② 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③ 民族关系: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④ 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功过评述

① 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买入鼎盛时期。

③ 开放的对外政策,为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

④ 总之:尽管唐太宗贤明、审慎难以贯彻始终,但其文治武功为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的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4、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二、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①曲辕梨,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能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②筒车。

2、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 商品:瓷器大量出口。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② 城市: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③ “市”: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规划整齐,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成为行。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直接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城垣围住并与居民隔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④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⑤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三、文化

1、科技:

①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②火药: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经用于战争。

2、文学:诗歌创作的繁荣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

3、传奇小说:

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绘画: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5、书法: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

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宋元时期

一、两宋时期

(一)政治

1、历史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政治方面: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全国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经济有很大发展;北方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

(3)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顶点在元朝;民族间战争虽然一度频繁,但和平仍是主流;几个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4)对外关系方面: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通以海路为主;对外交往范围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特别是科技方面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根本目的:稳定北宋政权。

②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③具体措施:中央分相权: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

地方收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④影响: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

①历史背景:

A 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土地兼并、沉重的地租赋役以及高利贷盘剥之下,农民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B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C 庆历新政。

②主要内容:

A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B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C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太学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③变法的结局: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

新法固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宋神宗去世,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④变法的历史作用

A积贫局面改善,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可是有些新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积弱局面改善,国力得到增强。

(二)经济

1、农业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手工业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大名窑。

3、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①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分散在城中,市是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三)文化

1、儒学思想体系的新发展

①程朱理学:

A 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B主要人物:

北宋:程颐、程颢兄弟;核心思想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主要思想认为理先于气,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

C历史作用: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产生重要作用。

②陆王心学

A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B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C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③影响: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科技:四大发明

A印刷术: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火药: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C指南针:北宋时发明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D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文学和艺术

①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宋元时期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目的尖锐。

②话本:宋代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叫“话本”。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③绘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市井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

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

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

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

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

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

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

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

(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

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

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

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资初发;

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

②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15、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一部分的历史十分重要,必须学好、吃透、弄熟。

教材明显分为前后两块:

一是1895至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内容;

一是1912-1918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由旧向新转变的六年。

学习这一部分抓住两个中心问题:

其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高潮到失败的过程;

其二是抓住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新的代理人,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斗争,但屡战屡败。中国社会黑暗之极,但就是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革命开始发生伟大的转折。

在这18年中,把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

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

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

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

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

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

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

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分。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方面:内部混入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幻想;未采取彻底反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帝、封、官宪,自身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由袁独裁到军阀割据;由日独霸到同支配;由旧民主革命到新民主革命;经济:由春天到冬天;思想: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批封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影响。

11、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体现,斗争的实质,和结局(两个不稳定),启示。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2023年时政热点:“二十大”报告.. 下一篇小论文:国民对本国历史
版权申明: 本站不上传及存储任何影音、图片及有版权的文件,内容均收集及采集自互联网第三方,尤其是各大影音及大型网站的分享平台, 由于系统采集缺陷,难免有疏忽版权及其他问题。如有侵权,请留言、评论或EMAIL告知,待本站修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