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代说——周朝
>首页 -> 社会专题 -> 历史天空 [ 录入者:佚名 | 时间:2021-02-03 | 作者:博文社团联 | 来源:微信 | 浏览:1089次 ] 改变字体:【

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华夏族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国号:周

周人早期居于姬水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氏族以定居的豳为国,国即是城,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朝(前1046年—前24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8年,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那一年,所以周朝的建国之年就是公元前1046年。

历史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

疆域

领土区域:

当时周朝天子管辖的诸侯国疆土北方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诸侯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

最大时期:

在成康之治这段时间,周朝进入了前期兴盛的一段时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朝鲜一带,是为箕子朝鲜。这个时候淮水地区的淮夷臣服了,其余的商朝遗民就在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区呆着了,是宋国。这个时期我国东北的肃慎听说周成王东征的英姿,特地前来朝贡。此时周朝的领土,东北抵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一带,南直取长江,这个时候周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行政区划: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

《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政治

中央制度:

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

分封制度: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除贡纳外,还需朝觐述职,出兵从征。周天子有权干涉诸侯内政,有时还向诸侯国派遣监国的使臣,与诸侯并称为“诸侯、诸监”。

西周时期,周天子尚能号令诸侯,进入东周,周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多不履行对王室的义务。王室本身还要依附当时之大国晋、郑与卫,更不用提号令诸侯之事。周郑交质与“射桓王肩”,更让周天子之仅存之威严也亦丧失。

然列国之诸侯在名义上仍为周王之臣属,除楚国之外,多无谮越称王之举。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更多是为自己本国利益服务,然亦使周王威略有上升。五霸之君主多亦在此口号下行事,即表面尊王,实则行扩张兼并之实。

进入战国之后,国家兼并多已完成,周王朝之诸侯国,仅剩20多个,其中最大者七,号为战国七雄。战国之世,除魏惠王、齐威王曾有朝周之举,然亦是作秀,其他诸侯国之国君已再无朝周之举。

世卿与世禄:

周王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仅次于周王有师、保两大官僚。师、保即太师和太保,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并且为青少国君的监护者。这种政治上的长老监护制度,是从贵族家内幼儿保育和监护的礼制发展而来,并由此形成的一种官职。

中央政权有两大官僚系统,分别为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

金文中的“卿事”,就是文献中的“卿士”。《说文》云:“士,事也。”两者都称为寮,说明是当时的两大官署。卿士僚主管王朝的“三事四方”。所谓“三事”,是指王畿内的三大政事;“四方”指王畿以外的诸侯事务。卿事寮的长官早期是太保和太师,中期以后主要是太师。

属官主要是“三有司”,即司马、司土(徒)、司工(空)。司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空是掌建筑工程等的官。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巨”,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

“古代兵刑不分,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太师或太保都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过。

太史寮: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其属官,根据《礼记·曲礼下》主要有“六大”,即: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六大”亦称“天官”,这些官职来源可能比较原始,并且看作神职是有来历。六大之中,以太史为长。太史与太师、太保一样,都可称为“公”。如召公官为太保,周公官为太师,毕公官有太史、而都被尊称为“公”。

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职守中的多数与宗教事务有着密切关系。中期以后的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因而明保、明公、皇天尹大保、大保之类的官职已不复见,这意味着政务官职机构的扩大、也说明西周王国的官僚机构有了发展。

封建制度: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国野制度:

国野之制在商代情形一般难以确定。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形,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周初周公东征和武装殖民。周朝是由位于岐、渭至河洛之间的“小邦周”发展而来。成功取代“大邦殷”而有天下之之后,但势力并不能有效控制商朝所有的领土。原商朝大部分地区,其民众与周人无论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很不相同。为了进一步稳固控制东方之土,周公东征,摧毁商殷及同盟淮夷的势力。东征胜利后,在全国要冲大封同姓、异姓和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东方,以“藩屏周”。周初这种分封,其实是一种武装殖民。这些重要的武装殖民据点主要有:齐、鲁、燕、宜(吴)、蒋等诸侯国. 国与野。

周朝所分封之贵族及其所率领的公社农民进驻新占领的区域后,首先是建立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称之为“城”,也称之为“国”。而“国”之外广大区域称之为“野”。王朝的畿内和诸侯国都有这种国野之分,即乡遂之别。

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王朝六乡六遂,大国三乡三遂。周代的“国”和后来的商业城市不同,它对“野”没有调节生产的功能。其生计一般都要仰赖“野”的供给,所以周人的殖民营国也兼阂野。

国野之分,亦带动国人与野人的不同政治地位。国人与野人同属平民阶层。

所谓世卿,是指在天子或诸侯之下之世族世袭享有卿的地位并且掌有政权者。如周公之职,直到东周中期仍然为周公旦家族所世袭,同样还有召公一职。这种世卿制度与民族集团互为表里,世代执政本于氏族共治之习,而氏族的存在也仰赖于世代把持官府,故曰:“弃官,则族无所庇”。

掌政的世族都要尽量把持他们的既得利益,同一氏族的成员是不轻易排斥于权益圈之外的。所以,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原先都是兄弟,宋的华氏当权的更多。所谓“政由宁氏”,则是举族而言的。

世族之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天子和国君所能决定,而由世袭而成。世族有和周王同姓异姓之分,他们的形成各有特点。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东征的贵胄,不是周王之亲戚就是传统大氏族的后代。周初东征之际,往往有的儿子在外殖民建国,有的儿子留守王室辅政,此即春秋时代随武子所说的“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势”。

军事

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

文化

以人为本:

周人以“天”作为精神信仰,尊崇“敬天保民”的思想,认为天把“天下”授予有德之人。君主遵奉上天,所有施政必须顺从民意,以人为本。周公根据文王“怀保小民,惠鲜孤寡”的思想,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的观点,大力推崇“君权天授”和“君权民授”,首先废除了“人祭”“人殉”制度,充分体现了周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智慧。

以德治国:

“德”,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智慧。无论是文王所作性格九德、周公所作伦理九德,都体现了以德治国、以德做人的基本要素。《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人最早确立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后来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被孔子升华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以礼立序:

“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是用来约束人们生产、生活的规范。周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烟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人们在吉、凶、军、宾、嘉等各种礼节中的仪式要求。周人以井田经济制度、封建政治制度、宗法杜会制度和礼乐文化制度这四大典章制度作为核心,演绎出了敬天、尊祖、护宗、保民、尚贤、无逸、慎罚、教化、贵老、明德等十项礼制。周公对西周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制礼作乐。周人系统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上至奴隶主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各种社会行为准则,用礼乐制安民心。

以乐致和:

周公提出了“取和去同”“以它平它”的基本理念,创造了一套使差异、对立、矛盾达到和谐的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人们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修舟养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乐”主要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活动。周人之乐舞主要用途是为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和以乐致礼,即以乐舞艺术化手段唤起人心向善,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崇尚礼制、移风易俗。“乐”的核心是通过陶冶心性,促进生理上的诺调、科学上的适度、伦理上的中庸、哲理上的中和、心理上的和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完备的西周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的华文明史史。

最大时期:

在成康之治这段时间,周朝进入了前期兴盛的一段时期中,而箕子也跑到了朝鲜一带,是为箕子朝鲜。

这个时候淮水地区的淮夷臣服了,其余的商朝遗民就在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区呆着了,是宋国。这个时期我国东北的肃慎听说周成王东征的英姿,特地前来朝贡。

此时周朝的领土,东北抵辽东半岛,西北到达陕西南部一带,南直取长江,这个时候周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行政区划: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

《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一堵旧墙意外倒塌,奇迹般发现灭.. 下一篇为除掉情敌 武则天效仿吕后 将王..
版权申明: 本站不上传及存储任何影音、图片及有版权的文件,内容均收集及采集自互联网第三方,尤其是各大影音及大型网站的分享平台, 由于系统采集缺陷,难免有疏忽版权及其他问题。如有侵权,请留言、评论或EMAIL告知,待本站修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