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温州人,喝水都靠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备忘 2015-07-14 来源:腾讯 作者:温州发布 【】 浏览:627

井对温州人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水井曾是人们生活饮水的必需品,尤其是住在城区的居民,在1958年前,温州还没有安装自来水,水井几乎是大家唯一的饮用水源。如今,温州还有多少伴着生活气息的老井?那些旧旧的井圈,摸一摸水桶上沁出的冰凉水珠,市与井之间隔着的,就是我们最真实的世俗生活。

历史上温州的水井数量不少,明代时城区就有1000多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兴起一阵水井热,在郊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后院建一口水井。早在晋朝时,郭璞在温州建城的同时就在城区范围内筑造了二十八口井,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温州二十八宿井。

当时古人凿这二十八宿井的意图是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并按照天上星宿的相应位子,在城旁选择地形,依山筑造水井。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筑造的每口井都能倒映着天上的星座,以讨水质清明、水源不断而且天长地久的兆头。

有“绕口令”的八角井

第一口井叫“铁栏井”。就是现在坐落在铁井栏巷内七弄底的这口井,“铁井栏”的巷名便是因这口井得来。

▲铁栏井

铁栏井顾名思义就是这口井的井栏是以铁铸成的,北宋哲宗元钓六年即1091年时铸成,到现在已经有900多年了。其实铁栏井是由两层铁铸成的,南宋宁宗时又在井的里面铸成一个大圆的井栏。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这口井的外面一层铁栏已生锈相当严重,当时居民便动手在井的周围砌以十五块孤形的青石,井口以九条青石圈成圆形,这样不但加固了井栏,也带来造形的美观,这口井是经历代修筑保护下来的。据历史资料表明:“铁栏井的口径大小为五尺,下径为七尺,腰围是一丈六尺,高达二尺五寸,厚达七寸”。

第二口井叫县前头古井。这口井的井身是石头砌的,圆形。后来因几次修建房屋后使地面不断加高,井身也相应提高,因此在井的上层用砖加砌成正方形,边长约60厘米左右。

第三口井叫“角井”。角井顾名思义是一口有角的井,它坐落在古城东门康乐坊的东头,1495年,为当地一位叫潘玉英的道士所建。由于城市道路的拓建,井口已与路面一样平,井口有一个铁盖,直径约50厘米,居民打水时要将井盖开启,所以当地居民也称它为“龙眼井”。

第四口井叫“双墙井”。在康乐坊的173弄内,也是石头栏方井的,因这口井一半在墙内一半在墙外,故群众习惯称其为“双墙井”。据说,这口井水质特别好,在清朝时还专门供应给国外家属饮用。

第五口井我记得叫“简讼井”。在小简巷的东面,因为小简巷在宋朝时曾经称作“简讼坊”,所以这井也叫简讼井。据说有时候清晨,井口的水蒸气腾起如冒烟似的,冬暖夏冰,格外可爱。这座井是六角形的石板井栏,井身是用石块砌成圆形的,因为这口井的水源来自海坛山脉,所以水源格外充沛,水质也格外清甜。

第六口古井坐落在一一八医院药厂的后面,叫“天宁寺古井”。这口井建于1587年,原来在天宁寺的厨房内,是专门供应和尚吃的。原来的井栏已经废掉了,后来的是单粒青石的圆栏,高约30厘米,口径60厘米。

第七口古井叫作“永宁坊井”。因它坐落在永宁巷,宋代时永宁巷叫永宁坊,所以叫永宁坊井。据明代府志记载,永宁坊原有两口井,这口井是其中之一,也是六角形,为石板井栏,内壁刻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的题字,在井的东首靠山的墙上原有5座青石雕成的小佛像,但大部分被破损,这口井的水源也是来自海坛山。

第八口井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叫“八角井”。它坐落在松台山脚,今天蝉街的西端,不过这口井的名字还是有名堂的。我们现在叫八角井,其实得名时叫“八卦井”,“八角”是由“八卦”演变过来的,因为松台山上也有一口井,叫作仙人井,这口井位于松台山脚,与山上仙人井相对,所以又名山下井。

 

▲八角井

不过,这八角井也确实是有八块青石砌成的八角形井栏的。高约60厘米,长90厘米,厚10厘米。八角井外壁还镌刻着白鹿衔花,花木草丛等图案,格外精致。

讲到八角井,还有一首绕口令:八角井头八个角,有八张八仙桌凳八角井头八个角上落,有八株八梭竹种八角井头八个角八张八仙桌上落,有八只金尖儿歇八角井头八个角八张八仙桌上八株八梭竹的顶上落,八大王来经过,手拿八粒金弹子打八卦井头八个角八张八仙桌上八株八卦竹顶上八只金尖儿的头上落。”

▲谷宅里的水井,一派江南风情

三牌坊古井与三个妯娌的故事

第九口井叫海坛山山下井。在现在的七枫巷东头,一半遮隔,一半外露,井口是石板做的。

第十口井叫三牌坊古井。据温州府志记载这口井曾叫作寿宁坊井,寿宁坊是我们今天三牌坊地名的前身。这口井在三牌坊西头,是一口六角形水井,青石井栏的,高40厘米,对角相距1.5米,井身是用石头砌成的,水深达5米左右。三牌坊巷名的来历正是与这口井有关。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当地住有一户人家,三个兄弟应征南下,跟随戚继光部队在福建一带抗敌卫国,一去便是三年光阴。留守在家的三个妻子团结和睦,孝敬长辈,被乡亲们传为佳话。有一年灾荒,公公婆婆先后亡故,不久又传来她们三人的丈夫在一次战役中全部英勇牺牲的消息,这对三个妯娌的打击实太大。可三位妯娌却都十分善良贞洁,尽管丈夫去世,也坚决在家守寡,不再嫁人。

但古话讲“寡妇门前是非多”,有一天夜里,三个妯娌正在油灯下替人缝补衣服,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撬门声,后发现有七八个狂生、酒鬼正用东西撬门。三人见形势不妙,便从后门逃出,为表贞洁,仰头对天喊叫,“丈夫啊,你等等我吧!”便一齐跳入路边的水井自杀了。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三个妯娌的忠贞节操特地为她们竖了三个贞洁牌坊立在水井旁边,寿宁坊的地名也因这三个牌坊而更名为三牌坊了。

第十一口井叫作“桂井”,坐落在桂井巷东头。该井高30厘米,口径1.1米,井身是石头砌的,井栏是砖砌的,圆形。这桂井原来也叫鬼井。据清光绪八年的《永嘉县志》记载,桂井巷的地名也曾叫鬼井巷。据当地老人说,这口井边原来有一座路亭,曾经有人在这座亭里悬梁自尽,从此以后便流传这里经常闹鬼,想不到连巷名也变成了鬼井巷。后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认为这个鬼井巷的地名不雅,便以温州方言谐音,更名为“桂井”。

第十二口井叫作“屯前街古井”。在屯前街中段南侧、制皂厂的后面。据当地老人说,这口井后来因为受制皂厂废水的污染于1975年被填塞了。

第十三口井是坐落三港殿边的古井,也就是百里路小学内。该井为六角形的砖井栏,水深5米,井身圆形石砌。

第十四口井叫作“华盖山炼丹井”,坐落在县前头东首。炼丹井又叫作容成井,相传古代高僧容成子在华盖山修道炼丹时,就是饮用这口井的水,因而得名容成井。井栏是用青石砌成的六角形状,井栏内砌刻有“容成太子洞天”六个大字,据讲这六个字还是出于书圣王羲之的手笔。井旁栽有几百年历史的樟树,树大冠天,相当茂盛,群众称作“炼丹树”。据说,这炼丹井内还有一扇水门,过去逢水旱涸时,曾有人进内探路,相传里面的路道很远,走了几百米也没有发现什么障碍物,被群众传为奇观,但因古井栏年久失修,这神秘的水门及其路道已无法可寻了。

▲宋朝古井海眼泉位于江心屿东塔山西麓,“海眼泉香”是江心十景之一

“仙人井”有没有“仙人”

第十五口井叫作“奎壁井”,坐落在县学前军分区院子里面。井身为石头所砌,上面筑有20厘米高的水泥矮井栏,井口圆而小,直径约40厘米,因它源出在华盖山,所以水量很丰满。 这奎壁井之名就是以天上星座得名的,奎和壁都是星座的名字。据说,奎壁井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双井缸”,因为这口井过去在县学训导署的宅门外,一半是哗应署内使用,一半供应市民的生活饮用,故称作“双井缸”。

第十六口井叫作“八轮井”,坐落在瓦市殿巷东面,因井是八个轮廓而得名八轮井。八轮井原在河中,据当地老人讲,这口井是没有井栏的,因为民间有传说如将井上砌栏会招火灾,所以一直没有建筑井栏,但也因此水质得到了保护。

第十七口井叫宿井,在横井巷的中段。据《永嘉县志》记载,横井巷天宿井刻有“天宿”二字。它先后在明、清、民国时期多次修建。今井栏石六方,高65厘米,井口对距1.7米,井身为圆筒形,井水深达6米。

第十八口井叫“仙人井”,它坐落在松台山顶上,所以又称“松台仙井”,又因为山下有口八角井,这样形成上下相对,故又叫作“上井”。 这井为什么要叫仙人井呢?是不是松台山上曾有过仙人的传说呢?据历史记载,唐代的时候,宿觉大师曾在此山修道,死后也埋葬在山中,这种死被民间称作是造化,凡称作造化的都以为是神或仙之类,所以宿觉大师的死被视作是仙人造化,因此后人将松台山上宿觉大师修道时饮用的水井叫作了“仙人井”。这仙人井的井栏是圆的,为单块石凿成,高约50厘米,井深为5米左右,水源从松台山岩缝涌出。

第十九口井叫作“义井”,就是谢池巷东头转弯处的水井。这是一处难得保存下来的古迹,它的水源来自积谷山脉。过去该井正好位于谢灵运祠的石阶面前,也是以围墙相隔,一半为祠内使用,一半供应外面居民生活。

温州过去有三大名泉,其中称作“甘泉”的叫金沙井,也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二十口井。它位于松台山东面山脚,原解放电影院北面的围墙外。这口井的水质非常之好。井的旁边还有一座凉亭,亭内的二条石柱上还有一副楹联,叫作“井泛金沙,掏手尽清流白水;松添月色,举头即逼画催诗”。这对联道出了金沙井的水清如镜和吸引文人墨客作画吟诗的境界。

第二十一口井,叫作“甜井”,坐落在甜井巷中段的北侧。该井为正方形,高0.5米,南北相距3.5米,为岩开砌成的井身,水深2.5米。原来我们甜井巷叫“众妙坊”,因甜井所在故更称为甜井巷,这地名便更有味道了。

“重见天日”的水井

第二十二口井叫作府署古井,坐落在东公廨巷,该井为六角形的砖砌井栏。据说在明代这口井曾经因保护不良被填塞,后到清朝时候因重新修建府署大院时,准备在此处开凿一个观鱼池,结果发现了下面竟有这么一口好水源,这才使它有了第二次生命。

第二十三口井叫作“道暑古井”,原来就在今天市政府大院的后面。

第二十四口井叫作岩石井,该井布局相当神奇,像是一幅山水画一样。井身有一半被大岩石盖遮着,一半暴露,泉水是从岩石的岩隙里涌出来的。

第二十五口井叫作白鹿庵古井,这井坐落在今海坛山水门底。温州素有“白鹿衔花”之兆。据传,在建造郡城城墙时,突然发现一只白鹿从墙脚跑过,嘴里衔着茶花,当时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便将温州城取名叫白鹿城,并在城墙白鹿跑过的地方造一座庵堂名为白鹿庵。该井为六方形的石板井栏,历代也曾修建多次。

第二十六口井是坐落在中山公园春草池边的积谷山下冽井。要讲它的身世,也算是“死里逃生”了。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井原为岩石井栏,井身很大,井底积淀流沙,积谷山泉水从流沙处盈盈而出。早在南宋时,谢灵运在温州任永嘉郡守时,就是借以冽井的好泉水,因此在旁边开凿春草池,建筑池上楼。清代时候,此井曾凿石题写“冽泉”二字,故人称冽井。文革时曾被填塞。后来市政府考虑慌迹的保护,便由园林管理部门对井进行重新开掘,使这座古井得到“重见天日”的机会。

第二十七口井叫作应仙井,坐落在今天的应道观巷,也就是积去的应道观内。据《永嘉县志》记载,应仙井是因为唐代张无梦、宋代林灵素在此修身成仙而得名,认为此井是一口仙井。

最后要介绍的这第二十八口井叫作施水寮古井。据历史记载,施水寮井原名是仙水龙井,是冰壶道院中一口好水井,故得名仙水龙井。后冰壶道观改成施水寮,寮内的水井也改名水寮井。

这二十八宿古井,原本都是水质清澈、甘甜,冬暖夏凉的,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又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好多古井都被填塞消失或被污染,可以洗用,不能饮用了,着实有些可惜,但古井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却始终叫人难以忘记。

作者:金文平,温州市文联副主席,名俗专家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看看苍南的大海 下一篇花千骨、小时代、路人甲……热播..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