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镫何时出现 ?
>首页 -> 社会专题 -> 历史天空 [ 录入者:佚名 | 时间:2018-01-12 | 作者: | 来源:搜狐网 | 浏览:699次 ] 改变字体:【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一是方便骑乘者跨上马背;更重要的是使骑乘者上马之后双脚拥有可靠的支撑,配合高桥马鞍,得以轻松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且骑者的身躯和双手由此得到极大解放,可以在马背上从事诸多复杂的动作。

插播:中国1700年前的古老发明,解决了致命难题

在没有马镫的年代,由于马的躯体较高,除非身手十分矫健,否则人们很 难一蹴而就,上马往往需要他人的托举等帮助;或者先站在一块石头上,再跨上马背。而且没有马镫的支撑,上马之后骑行也是一件十分受累和危险的事。骑乘者需要时时用双腿使劲夹住马腹,甚至用双手抱住马脖或紧紧抓住马鬃,即使这样,稍不留神仍有因失去平衡而脱鞍坠马之虞。所以,马镫的发明和应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现代绘画作品中的应用马镫的骑兵形象‍

出土文物中的认知

对于马镫产生的年代,一直以来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取代步兵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穿插到匈奴后方等记载,推断马镫作为“对骑兵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了的”,认为若非如此,骑兵们在半路上就会纷纷落马坠地,难以成就上述壮举。

或许是受此类说法影响,当今不少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大秦帝国》《汉王刘邦》《汉武大帝》等电视剧,都有角色骑在马上足踏马镫的清晰画面。其实,上述推论和描述不合逻辑,也缺乏严谨的考证。根据现有考古出土材料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认为马镫应该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此距东汉时期晚了两个世纪,距离楚汉相争的年代就更远了。而它的广泛应用,应该还要更晚一些。

中国古代重甲具装复原图中的马镫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过大量的陶马,这些陶马身上有各式各样的马具,但并不见马镫。近些年来,在各地陆续出土了不少两汉时期的陶马。这些陶马造型生动逼真,其中一些装备有乘具,可以清楚地看到马背上有鞍鞯,却同样不见马镫。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中有一 幅反映马夫在马厩中喂马的石刻画像,马厩中挂着鞍鞯、革靷、络头、革带和装饰用的缨络等马具,唯独没有马镫。从出土的同时期的马具实物看,也往往只见衔辔、靷、勒等而单单缺少马镫。

不独中原地区是这样,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最早表现严格意义上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一是南京象山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的一件陶马,鞍下两侧都装饰一个泥塑的近三角形镫,该墓葬的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 年)或稍后;二是新疆阿斯塔纳十六国时期墓出土木马右车鞍下挂一个近圆形镫环的马镫;三是陕西咸阳十六国墓出土的多例挂镫的陶马。此外还有吉林集安发现的高句丽时期的石墓壁画,它们的年代要更晚一些,都是北朝初期的产物。

目前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马镫实物是河南安阳孝民屯154号晋墓出土 的单只马镫和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双只马镫。考古材料作为形象化的信史,生动地表明真正意义的马镫,应该最早出现于公元2~5世纪间的三国两晋时期。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铜鎏金马镫和线图

文献与文字中的考察

我们不妨再考察一下传世文献中“镫”字的使用情况。“镫”字产生较早,先秦典籍中已不乏用例。如《仪礼·公食大夫礼》的“宰右执镫”;《楚辞·招魂》的“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等句,都用到“镫”字。但这些文献中的“镫”,或表示古代一种形似高足盘,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表示“灯盏”之义,它们都读作平声,而并非表示“马镫”的意思。

“镫”字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用来表示“马镫”,据我所知应在《世说新语》中。该书《规箴》中有这样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谢中郎即谢万,东晋名相谢安之弟。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之后稍晚一些的例子,还有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其书中的《武 十七王·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 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语中“乘具”与“镫”并提,可知“镫”应指作为马具的“马镫”。

以上记述歌咏都出自南北朝乃至以后的文献,其中所述及的史实最早涉及马镫的,是东晋中期谢万兵败之事。语言中的词汇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如果马镫这一器物早在两汉甚或秦汉之际就已出现,那它在同时期文 献中就应该或多或少有所反映,而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却未能留下有关马镫的记载和用例。因此,“镫”字在文献运用中的上述事实,也正好说明马镫的出现,应该是在两汉之后的事。

历代字书对“镫”字的训释,可从另一方面印证马镫的出现不是在魏晋之 前。最早收录“镫”字并对它的意义予以解释的字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其对“镫”字的解说是“锭也”。“锭” 在当时有两义,一是指一种盛熟食的器皿,二是指灯盏。

现存历代字书中,最早明确指出“镫”有“马镫”义项的,是北宋人编的《广韵》。该书去声嶝韵所收“镫”字下训曰:“鞍镫。”

我们结合其他方面的材料,“镫”字的“马镫”一义迟至北宋的字书中才得到反映,就不应看作是偶然的现象了。

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贮贝器中使用绳圈的骑马者

以上种种事实,应该足以说明:中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史上,马镫的出现是比较晚的。除非有更新且更可靠的资料证明,三国之前它确实还未见踪影,更谈不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马镫出现之后,汉民族选取汉字中固有的“镫”字来表示这一器物,也可谓神来之思,充分显示出先人们特有的聪明睿智。从用字之法来看,以本来表示盛食器和灯盏的“镫”标指马镫,属于“假借”;而从造字之法来看,“镫”字表示马镫则属“会意兼形声”:从金从登,登亦声。真是没有比这更精当恰切的选择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马镫:一项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 下一篇中考小论文:改革和创新
版权申明: 本站不上传及存储任何影音、图片及有版权的文件,内容均收集及采集自互联网第三方,尤其是各大影音及大型网站的分享平台, 由于系统采集缺陷,难免有疏忽版权及其他问题。如有侵权,请留言、评论或EMAIL告知,待本站修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