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绥·珂勒惠支(一)
>首页 -> 图片中心 -> 艺术欣赏 [ 录入者:佚名 | 时间:2019-03-20 | 作者: | 来源:微信 | 浏览:1958次 ] 改变字体:【

凯绥·珂勒惠支

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在当代中国,以版画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并不常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毫无疑问,“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是个例外。这位二十世纪初德国女性版画家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非止于图像和风格的模仿,而是内化成了气质、融合进了血液的。

在一个视觉图像发达的时代,珂勒惠支笔下的黑白世界并没有丧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固然源自扎实精湛的表现技巧,但技艺之上,似乎更有一些人格与精神的魅力,使她能够超越时代攫住人们内在的心灵。

凯绥·珂勒惠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父亲卡尔·施米特早年学习法律,当他发现了珂勒惠支在绘画方面的才能,便积极地支持女儿,先后送她到柏林和慕尼黑学习美术。父亲和哥哥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在珂勒惠支年幼的心底埋下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种子。

珂勒惠支真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艺术道路,是在与卡尔·珂勒惠支医生结婚后。1891年,这对年轻夫妇在柏林的工人住宅区开设了一间小诊所,丈夫每天给穷苦的工人看病,而妻子则会时不时地放下自己的工作,充当丈夫的助手。这期间,年轻的女画家通过她丈夫的工作直接了解到无产者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在后来的回忆中,珂勒惠支说:“当我接触了这些妇女,她们是来找我丈夫帮忙的,有时也找到了我,这时我就完全为一种思想所激动,我想到无产者的命运和这种命运的后果,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卖淫和失业。它使我感到痛苦和不安,这就是我为什么必须而且经常表现人民这一主题的理由,以此抒发我的气愤,因此,使我面向生活。”

展现受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并将抗争精神注入表现这苦难的艺术中, 这是珂勒惠支的艺术能够产生具有“丈夫气概”的逼人力量的原因。然而,即便她的艺术照出了“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即便她始终“没有忘却变革社会的可能”,这似乎仍不足以解释今天观者面对珂勒惠支作品时的动容。在珂勒惠支对苦难的表现中,不仅有抗争,更有一种超越了个体的大爱。

断头台边的舞蹈  铜板蚀刻版画  58.5×41.2cm  1901

1936年,珂勒惠支在中国的第一本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一时间成为中国进步木刻青年临摹和学习的经典。而它的编印者,正是中国新兴木刻的导师——鲁迅。在遇到珂勒惠支的版画之前,鲁迅曾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寻找和准备。在二十年代诸多尝试的经验基础上,鲁迅似乎对于在启蒙潮流中扶植什么形式的美术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他说“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

1931年,鲁迅在《北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这是她的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公开发表。这幅作品是《战争》组画中的一幅,表现了一位母亲悲哀地闭了眼睛,交出自己的孩子去牺牲的瞬间。这幅版画的发表在鲁迅而言,意义非常。因为它是对不久前遇害的柔石等进步青年的“无言的纪念”。

因为有着对于苦难民族和悲惨同胞的深爱,才有“哀其不幸”的悲悯,进而更生出“怒其不争”的愤怒,鲁迅与珂勒惠支一样,在抗争的背后都怀有着一种超越个体利害的“深广的慈母之爱”。1936年,鲁迅走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在编印《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之时,他频频想到母爱的问题,并表示“这以后我将写母爱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人民画报60年封面精选 下一篇靳尚谊笔下的美女,主要看气质!
版权申明: 本站不上传及存储任何影音、图片及有版权的文件,内容均收集及采集自互联网第三方,尤其是各大影音及大型网站的分享平台, 由于系统采集缺陷,难免有疏忽版权及其他问题。如有侵权,请留言、评论或EMAIL告知,待本站修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