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得失之间(一)
>首页 -> 社会专题 -> 美文园地 2021-07-08 来源:百度 作者: 【】 浏览:851

试卷:2021年 浙江卷

适用地区:浙江

作文真题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试题特点: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选题并没有明确针对时下的热点事件,而是选了一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要常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得与失”,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规划人生,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题目开放度较大,文体自选,考生既不难立意也不难选择素材。题目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特性。

题目解析:

“得与失”具有思辨性,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展开分析。材料中列举了三种观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看成终点,即把得失当做追求的目标和现实的结果;看成起点,意味着在总结得失经验教训之后重新出发;看成过程,意味着得失是生活的常态,贯穿于人生。这三种观点体现了三种生活态度,都有其道理,中规中矩的题目与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考生喜忧参半,喜的是选择一个角度或综合起来立意都不难,忧的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老题写出新意。

写作指导

写作角度:

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可以从“重视结果” “不以得失(成败)论英雄”等角度切入;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可以从“善于总结,重新开始”、“笑看得失,从头再来”等角度切入;从“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考生可以从“过程大于结果”的角度切入;同学也可从辨证的角度“失,得也;得,失也”,“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等角度去写。当然,学生也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出发,写出自己对“得失”个性化的解读。

写法指导:

(1)明确文体(不得写诗歌)。以上三个角度,选择记叙文,要通过记述事件,描写人物写出自己对“得失”的独特体验,选择议论文,要展现对“得失”的独立思考。此题目写成议论文无疑是最为稳妥的选择。其它文体诸如小小说,如无提前构思,最好不要尝试。议论文以其结构化、模式化更易于驾驭。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可以由大化小选择一个小角度,小感悟来写,写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熟悉、最容易写的内容。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围绕对“得”与“失”的认识和感悟来写,要有扣题意识。

(3)素材的选择可结合社会热点,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在感受到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共产党人胸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可以从个人上升到国家、社会层面来写,联系自身,联系实际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立意。

相关名句素材: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佚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知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佚名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裴多菲

满分作文:

得失之间

壁虎舍弃了尾巴,它获得了重生的希望;雄鹰舍弃了亲人,它获得了飞向蓝天的勇气;仙人掌舍弃了娇艳的外表,它获得了根植沙漠的精神。看似简单的选择,但在一失一得中成就了独特的人生。得与失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选择,一种通往人生不同的道路的方式。我们不应当将得失只看为起点或者终点,而是在得失之间,成就我们人生的漫漫路途。

得与失是一种态度。得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看淡人生的态度。苏东坡落难的时候,在江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名句。当舍弃了在官场中的斗争时,他便得到了“清风徐来”的感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这都是明智的“舍”。得与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态度。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当我们有了平淡的态度,得失便不会那么重要,在得失之间,也会收获许多。

得与失是一种经验。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得失与成败,不将得失看作结束或开始,而当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得失伴随人生的整个过程。我会以昨天的“失”去总结经验,铸就明天的“得”。人类的历史在一次次的发现中开启新的探索,一个个的得失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它不因得失而始,亦不因之而终,而是在得失之间逐渐地推进向前。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实行了战略转移,这不正是在得失之中总结经验,迈向成功的典型事例吗?如果没有得失之间的权衡,那便不会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景象了。从古到今,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一不需做出得失的选择,或许放弃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得与失是一种胸怀。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之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当记者提问奥德伦:“你让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呢?”奥德伦回答道:“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我是第一个登陆地球的人。”奥德伦失去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的机会,但他得到的是众多人的赞赏。得失之间,如果没有一种豁达的胸怀,航天科技事业就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

失与得,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能舍,会舍,懂得舍,那是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信心。”有舍就有得,有得必有失,不因失去而斤斤计较,不因得到而沾沾自喜。得与失是一种态度,一种经验,更是一种胸怀。懂得舍弃,才是对于梦想更加执着的坚持。我们要舍弃无关紧要的东西,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在得失之间,成就美好人生!

名师点评:

结构严谨,说服力强。文章内容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阐述和说理。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圆阗。语言平实,简洁流畅。整篇文章语言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多用短句形式,使文章文采倍增!是一篇上乘文章。立意准确,观点鲜明。考生能够紧紧围绕材料确定立意,题目即观点。见解独特,论证深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每一次得失都是新的起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是求索,自然会有得有失。

比如,你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又怎样?难道接下来的四年里,你就可以“躺平”?大学只该是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继续学海泛舟,继续提升自己的才学,才是你最应有的选择。可惜有些青年不懂,以为考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浪费大好时光,好不容易“混”了一个毕业证,却还未毕业就已经失业,“持证失业”岂不悲哉?

又或者你投资失败,可那又如何?难道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从此就“前途无亮”了吗?须知,只要你懂得反省,吸取经验教训,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咸鱼都能翻身,“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只可惜,有些人轻易就被命运击垮,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绝路。

能有得,当然是“信可乐也”,是可以歌以咏之的。暂时的收获是可喜的:它可以帮你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它可以让你站在更高的平台,它还可以帮你攒下走得更快、更远的资本。写小说出名了的刘慈欣开始接触影视行业,说相声的郭麒麟也开始拍电影、电视剧,这就是曾经的“得”带来的效应。所以,珍惜每一次的“得”,珍惜每一次取得的成绩,然后继续奋然前行。

没有人愿意有所“失”,所以每一次的失去总是让人忧伤:忧伤于爱情的离去,忧伤于突然而来的疾病的缠绕,忧伤于昔日风光的不再……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伤心总是难免的。但一时失去不必惋叹,一时落魄不必胆寒,只要生命还在,心还在,梦就在。想想身后那些期待的眼神,你会发现,哪怕是死亡,都只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盛大节日。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得失当然会有其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个人生,没到最后一刻,都有无限可能。韩愈多次被贬,都交代侄子“好收吾骨瘴江边”了,后来也成了一代文豪;褚时健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74岁的他出狱之后还和妻子二次创业,将“褚橙”推向了全中国。真可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得与失怎么能是终点?又怎么可以看成是终点?它理所当然是人生新的起点啊!

把每一次的得失都当作人生新起点吧!得时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但千万要牢记,不能忘了初心而终成“蓬蒿人”;失时仍需“处涸辙以犹欢”,只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凭谁问,人生已老?

名师点评:

审题精准,观点明确。本文标题即观点,立意紧扣一个“起点”,即“得失是起点”,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开头又从得与失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指出无论得失,都是新的起点。接着又辩证分析,用古今事例进一步论证,每一次的得与失都是人生的新起点。结尾直接引用或化用诗词名言,以问句作结,引人深思。语言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既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如明引历代众多文人的名言事例,暗用辛弃疾的词等;又放眼当下生活,如“躺平”“持证失业”“前途无亮”等鲜活的词汇信手拈来,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反思不已。层次清晰,论证有力。文章从“得”到“失”,由“有所得信可乐”到“一时的得失不能决定整个人生”,最后以浪漫且豪迈的诗词收尾,让论证自然推进,步步升华。

得与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与失是值得人们思索和讨论的话题,如何看待得与失是感悟人生的重要环节。得到和失去,看起来像是某个起点或终点,但究其本质,不断地得到和失去,其实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心湖难免会因得与失而产生波澜。唯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这种波动,才算走向成熟。正因如此,得与失就好比磨刀石,让人们得以磨砺心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得与失让人们更懂得珍惜。求而不得,会格外渴望获得;既而得之,便会愈加珍惜。一个人若不珍惜他拥有的某件物品,很可能是因为得来全不费功夫,或者不到失去的那一刻都不知道要珍惜。假若他曾花费了许多心思和时间去获得,假若他曾失而复得,那他很可能会对此物倍加珍惜。可见,得与失能让某件物品在人的眼中更具价值。

得与失让人们更勇敢地面对挫折。人生中的得,意味着顺利;人生中的失,意味着不幸。可是,正如古人所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时之得何尝不是他日之失?一时之失何尝不是他日之得?这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有人能参透这种转化的奥妙,但它切切实实地存在且无法躲避。既来之则安之。也许这种奥妙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挫折与磨难并不可怕,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可。

得与失让人们更能看清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个人想得到的东西很多,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到其中一些就意味着失去另一些,这时就需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是选出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东西。陶渊明便是很好的例子。宦海沉浮数载,在名利上有所得,但失了自在闲适;归隐山林,在名利上有所失,但得了自在闲适。两种选择并无优劣之分,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陶渊明的心之所向。于是他选择了放下对名利的追逐,回归田园生活,在品自然景色之美和潇然洒脱的生活之味中寻得了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接受得与失磨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得失当作一路同行的朋友,才能顺利抵达远方。

名师点评:

1、将“得与失是过程”具体化,立意深刻。考生为“得与失是过程”添加了定语“完善自我的”,使得文章立意更为具体,有利于话题集中和展开深刻的解读,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积极向上的思想。

2、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有序,条理清晰。考生在开篇引出观点“不断地得到和失去,其实是完善自我的过程”,然后设立三个分论点,分别展开论述,说明“得与失”在人们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起到磨砺心性的效果,从而论证中心观点。

放出眼光权得失

《韩非子》上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讲的是东周时期公孙仪担任鲁国的宰相,权位十分显赫。他有吃鱼的嗜好,于是一国之人争相买鱼来献殷勤,然而他却坚辞不受。其弟子不明就里,探问原因,他回答道:“若受鱼则会迁就他人,迁就他人则会枉于法,枉于法则会免于相,免于相则不仅再无人送鱼,而且失去了买鱼的俸禄。”

受鱼而享受美味,此诚为一得;免相而丢弃俸禄,此又为一失。得与失,会集于“受鱼”这件看似寻常的事情上。然则孰大孰小?公孙仪的一番严密推理实在精彩之至,令人折服。他很懂得其中的辩证法,得出受鱼之得小而免相之失大的结论,因此没有掉进那个陷阱。从这件事来看,他虽然算不上忧国忧民的贤臣,但至少不失为善处进退的智者。

其实,大千世界,悠悠万事,如同“受鱼”一样,都是得失相参利弊相随的。问题是如何去应对它们。鲁迅说:“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也是没有的,只可权大小。”就像当年先生偶导“拿来主义”一样,我们也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从长远权衡它们的大小,然后做出取舍。断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惑于小得而疏于大失。对于得失,如果说公孙仪偏重于从物质角度来计算,未免有失狭隘,那么孟子强调从一精神方面来考量,就很具有高度。他在《鱼我所欲也》一章中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在他的眼里,得到很厚的俸禄较之失去礼义廉耻,就是得小而失大。如果为之,就是失去“本心”;失去“本心”,就是不知羞恶;不知羞恶,就是所谓“非人”。他的这一见解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并被奉为修身的圭臬。

打开卷帙浩繁的中华历史,那些有识之士直面得失,无一不表现出了崇高的风范。范仲淹受贬谪而题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文天祥面临利诱而表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迹,林则徐遭流放而吐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愿,鲁迅遭遇围攻而吟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唱。凭着杰出的才华,他们完全可以获取万贯家私,享有荣华富贵,但为何做出如此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在眼下局部环境中,得到安逸的生活事小,而在整个岁月长河里,失去美好的名节事大。不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受其得;不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免其失。这种“辫乎荣辱之境”的高尚“至人”,其生命价值当永垂不朽。

可是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特殊时期,有不少披着“人民公仆”外衣的人,得失当前却本末倒置,远远没有当年公孙仪的清醒头脑,更不必说具备那些有识之士的长远目光。他们利令智昏,欲壑难填,得陇望蜀,蛇口吞象,全然不顾道德灵魂的存在,最终自食苦果,落得可耻的下场。原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李真就是典型一例。他在任职期间,用他的话讲,“台上讲慷慨正义之词,台下想升官发财之路,平时干龌龊不堪的勾当”,贪污受贿累计人民币竟达千万元之多。结果呢?被绳之以法,推向了断头台,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真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得能偿失吗?他在西天定然心知肚明。唯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丧其得;唯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被其失。这种寡廉鲜耻、不齿于人的卑劣小人,就该遗臭万年。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万有皆逝,唯精神永存。”个中内涵对于被铜臭熏得晕头转向的李真之流来说,当然永远一旁不通;但是对于每一个具有良知的人而言,应该很容易彻悟。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精神之得往往大于物质之得。那些人何以看不破呢?风物长宜放眼量,权衡得失,切莫丢了“精神”这个重要筹码!不然,我们有何颜面去见两千多年前的公孙仪和孟夫子。

名师点评:

观点新颖,高屋建瓴。文章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对于得失,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从长远权衡它们的大小,然后做出取合”。这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特殊时期,不能说没有重大意义。语言凝练,内蕴深厚。如“不以一己之得为得,而使天下受其得;不以一己之失为失,而使天下免其失”等句子,耐人寻味,使得文章增色不少。功底扎实,思考深邃。考生在论证过程中,正反对照,逐层深入,不仅显示出严密的逻辑,而且充分发挥了素材积累丰富的优势。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佚名
免责申明: 除原创及很少部分因网文图片遗失而补存外,本站不存储任何有版权的内容。你看到的文章和信息及网址索引均由机器采集自互联网,由于时间不同,内容可能完全不同,请勿拿本网内容及网址索引用于交易及作为事实依据,仅限参考,不会自行判断者请勿接受本站信息,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0条】 【关闭】 【返回顶部
更多
上一篇爱国,体现在行动上 下一篇和祖国一起前行
密码: (新用户注册)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便民服务

手机扫描

空间赞助

快速互动

论坛互动
讨论留言

有事联系

有哪个那个什么的,赶紧点这里给DOVE发消息

统计联系

MAIL:gnlt@Dovechina.com
正在线上:

版权与建议

任何你想说的